男生北大第一节上课决定退学复读
北大医学部的教室里,郭同学刚坐下没多久,浑身不自在。老师讲的专业知识他一点听不进去,满脑子就一个念头:这专业我真不喜欢,得赶紧走。还没等到下课铃响,他直接冲去找辅导员退学。当天办手续,两天后收拾行李回了河南老家复读。
复读一年,从北大到清华
郭同学不是没实力。2019年他高考669分,够上北大医学部,但专业不合心意。复读这一年,他憋着一股劲儿,目标明确:非清华工科不上。2020年,他考出716分,比前一年高了47分,稳稳进了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。如今他已在读研,还进了实习单位。
专业不喜欢,学霸也扛不住
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——医学专业学得难受。这不是个例。比如湖北襄阳的王宇航,2018年被清华自动化专业录取,发现不合适后也退学复读。湖南状元杜青云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退学,同样因为专业不对路。调查显示,约70%退学复读的学生,都是栽在“专业不适”上。
复读成功背后,家庭支持是底气
郭同学能果断退学,离不开父母支持。家里人说:“你想考,我们就陪你赌一把!” 这种信任很关键。有复读机构统计,敢退学重来的学生,70%家庭年收入超20万。经济基础让他们能承担复读成本,也有底气扛住失败风险。
专业比名校更重要,00后更清醒了
郭同学复读时,瞄准清华电气工程专业,不光因为喜欢,还看准了就业前景——国家电网等央企常年招这类人才。教育部2025年数据显示,高校正淘汰20%旧专业,新增人工智能、集成电路等前沿学科。年轻人选专业时更务实:学校牌子再响,不如专业对胃口、好找工作。
复读有风险,普通人别冲动
专家提醒:复读成功者不到40%,多数人成绩持平甚至下滑。退学复读只适合两种人:一是专业极度不适,学不下去;二是高考严重失常,有提分空间。普通人别轻易模仿,毕竟时间、金钱、心理压力都是成本。
郭同学的故事像一面镜子。照出年轻人的勇气,也照出教育选择的新趋势:比起名校光环,适合自己的路才最踏实。